网站公告:

2015四川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世纪_公元前_法典(2015四川大学 张大伟)

考研网课推荐 gong2022 浏览 查看评论




原标题:2015四川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5四川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亚述帝国

两河流域北部以亚述城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0世纪,埃及新王国的势力日趋衰落,亚述经过两个多世纪连续不断的征服战争,建立起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将两河流域南部和埃及这两大文明中心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成为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帝国。公元前626年,巴比伦尼亚宣告独立,由亚述派去驻守巴比伦尼亚的那波帕拉沙尔自立为王,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并与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人结成同盟,于公元前612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

2.希波战争

公元前5世纪古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而引起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米利都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波斯以雅典曾援助米利都起义为由,渡海侵入希腊。主要的战斗发生于公元前490年和前480-前479年的两次波斯大军入侵期间,但波斯都遭到失败。直到公元前449年希波双方缔结和约。希波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使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力共存之势,影响深远。

3.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该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因法律条文刻在十二铜表上,故名。法典规定,维护私有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权益,保护私有财产,严惩破坏私有权者。《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再任意解释法律。该法典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

4.文艺复兴

14-17世纪欧洲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运动。这场文化运动是从复兴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开始的,因而被称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以后逐渐扩大到西欧各国,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中期。文艺复兴运动不是古典文化艺术的简单复兴,而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萌芽,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古典文化作为反封建反教会的武器,吸收其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并加以改造,从而创造出为自己利益服务的新文化。文艺复兴运动为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也为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奠定了基础。

5.《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在原有的封建制度崩溃之时,因并未带来革命预期的结果,而致使执政者与民众间的矛盾公开化,社会动荡愈演愈烈。与19世纪一些思想家、哲学家——从斯塔埃尔夫人到基内不同,托克维尔不是凭空“思考”法国革命,而是扎扎实实地依靠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他阅读、利用了前人从未接触过的大量档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册、赋税簿籍、地方与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间的通信、三级会议记录和1789年的陈情书。根据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体描绘旧制度下的土地、财产、教会、三级会议、中央与地方行政、农民生活、贵族地位、第三等级状况等,并阐发自己的论点。

6.年鉴学派

20世纪西方史学界的重要学派。1929年,法国史学家马可·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创办《经济和社会史年鉴》(1946年,刊物更名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反对传统史学,主张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代表人物有第一代史学家费弗尔和布洛赫、第二代史学家布罗代尔。年鉴学派提出的理论、方法及史学编纂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7.两伊战争

1980-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大规模战争。1980年9月,伊拉克向伊朗发动突然进攻。两伊战争爆发。1981年9月以后,伊朗不断发动反攻,收复大部失地。1982年7月以后,伊朗攻入伊拉克境内,战争主要在两国边境地区进行。1988年8月9最终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停战。两伊战争双方人员物质损失惨重;阿拉伯世界严重分裂。

8.《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美国学者萨缪尔?亨廷顿的代表作。书中提出了颇具争议的“文明冲突论”,作者认为文明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冲突的主导形式,冷战后的世界是一个多极、多文明的世界,未来世界秩序的重建必须以文明为基础。文化和文明是国际关系中的关键变量、国际事务中国家行为的重要基础,也是国际冲突的首要原因。文明冲突论的提出打开了一扇国际政治研究的文明视角,有助于理解21世纪的国际政治。文明冲突论是继20世纪40年代遏制理论之后的另一最富争议的国际关系理论。

二、简答题

1.介绍《汉谟拉比法典》中自由民等级的情况

《汉谟拉比法典》展示了古巴比伦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生活情景,至今仍是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史的基本文献。

(1)古巴比伦社会存在着等级制度。

从法典可以看出,居民明显分为三个等级:阿维鲁、穆什根努和奴隶。阿维鲁是全权的自由民,其上层是少数王族、高级官吏、高级祭司和大商人等统治阶级。穆什根努是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奴隶处于社会最低层。三个等级的人的法律地位完全不同。从经济上说,前两个等级的情况更复杂,阿维鲁中有奴隶主,也有非奴隶主,穆什根努中同样也有这两种情况,二者的区别在于穆什根努是依附于王室的人,包括部分小生产者,至于奴隶则完全是奴隶主的财产。

(2)法典的阶级性。

汉漠拉比法典是一部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①它严格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法典规定,拐带奴隶、窝藏逃亡奴隶者要处死;奴隶否认其主人,要割去耳朵等等。②它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 私有财产权。法典本身证明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阶级政权的实质。

(3)奴隶制的发展和自由民的分化。

法典中说到宫廷奴隶(王室奴隶)、穆什根努的奴隶和公民私人的奴隶。当时除王室占有大量奴隶外,私人占有的奴隶也比以前增多,且奴隶是可以买卖的私产,法典甚至规定了奴隶的价格。奴隶最初是战俘,也有从外国买来的,还有不少是债务奴隶。奴隶劳动不仅用在王室和神庙经济中,在农业、手工业、家内及公共工程中都有使用。奴隶制的发展必然引起自由民的进一步分化,阿维鲁和穆什根努中的少数变成了奴隶主,多数生活日益恶化,只能借贷。当时高利贷十分盛行,法典还规定了利率。法典规定,贷谷利率为33%,贷银利率为20%。但借债要有人质,这样就出现了债务奴隶。不使用王室财产抵债,而只许以自己买得的田产抵债,以保护王室利益。

2.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的成因和举措

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和传播,沉重的打击了天主教会。为挽回败局,罗马天主教会猖狂的反扑,最重要的是成立耶稣会和召开特兰托会议。

(一)创建耶稣会。16世纪前期天主教会反宗教改革运中,以西班牙贵族军官罗耀拉为首建立的打击新教组织。他网络了西班牙贵族为其成员,耶稣会仿照军队形式组成,强调绝对服从,宗旨是重振罗马教会,重振教皇的权威,并且扩大天主教的影响,耶稣会员开展了积极的活动,到亚,非,美传教,修建教堂,创建学校,在欧洲不穿僧衣,与俗人交往,深入社会各阶层活动,为达目的不惜采用暗杀手段,目标是欧洲新教君主,也有少数会员到中国活动,南德为天主教恢复了大片地区,在反宗教改革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召开特兰托会议。1545年—1563年间天主教在意大利特兰托举行的宗教会议。历时十八年之久,时断时续。目的是反对宗教改革运动,维护天主教的地位。为打击破坏新教活动而组成的耶稣会,在会上活动频繁,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议通过的主要决议有:重申天主教会的垄断地位,宣布所有新教徒为异端;天主教会的教条和仪式是不可更改的天条,必须严格遵守;教皇是教会的最高权威,位于所有宗教会议之上;初次开列“禁书目录”,禁止教徒阅读;创办神学院,加强对神甫严格正规的培训等。

3.近代早期欧洲殖民者对西非的影响

从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后半期的奴隶贸易,是西方殖民者掠夺西非的主要手段。欧美殖民主义者劫掠贩卖非洲黑人的罪恶贸易。最早出现于15世纪中叶。1501年,第一船非洲黑人奴隶从西非运至加勒比海西班牙殖民地圣多明各岛的奴隶种植园。从此,横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兴盛,葡、西、荷、意、英、法、普等西方国家相继卷入。到17世纪中叶,奴隶贸易的范围集中在大西洋东西两岸,一般称为大西洋奴隶贸易。贩奴船先从欧洲满载枪支、布匹、甜酒和糖等廉价物品,航行到非洲,换取奴隶,然后把非洲黑奴运往美洲,以高价卖给种植园主或矿山主,换取当地的烟草、甘蔗和棉花等原料,运回欧洲,史称“三角贸易”。奴隶贩子从中可以获得数百倍的利润。19世纪下半期奴隶贸易才逐渐衰落。奴隶贸易严重摧残了非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西方国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最野蛮的殖民活动。

4.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和特点

(一)1936年11月25日,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讨论和通过了新宪法。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新宪法的制定,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二)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主要特点是:(1)限制以致取消党内民主。(2)强化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绝对控制,以苏共中央取代中央政府职能。(3)总书记个人专权政治模式的建立。权力向苏共的最高领袖个人手中集中,使总书记变成全党的最高领袖和国家的首脑。

(三)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特点是:(1)管理方式上的中央绝对的集中统一的管理。最高管理机构是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设各部门的总管理局,以下是各加盟共和国专业部门和各行业的企业。(2)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下达严格的指令性计划。中央部门事无巨细的规定企业的年度计划、季度计划甚至月度计划,对于中央的计划,企业必须执行。与执行令计划的特点相关联和相适应,行政命令手段成为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主要管理方法。

三、论述题

1.论罗马帝国的衰亡和蛮族入侵的关系

奴隶制社会后期,罗马人建立了横跨欧亚的罗马帝国,把居住在罗马帝国北方 的外族部落称为“蛮族”。日耳曼蛮族是一个广义的民族概念,长期以来都是罗马帝国的雇佣兵。

1世纪至3世纪,各日耳曼人部落开始结成联盟,这时的罗马帝国已从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顶峰衰落下来,各地不断发生奴隶和农民起义,使得垂死的罗马帝国更加摇摇欲坠。在罗马帝国后期哥特人曾经多次洗劫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城,日耳曼人的分支汪达尔人在455年彻底洗劫了罗马城,此后罗马帝国名存实亡,皇帝只不过是日耳曼蛮族的傀儡。作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兰克人,也乘这个大动荡的机会,侵入罗马帝国境内,建立了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正在瓦解过程中的氏族制度同原罗马帝国境内日益发展的封建因素相结合,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匈奴人的入侵和日耳曼雇佣军的叛乱最终导致罗马帝国灭亡。随着罗马帝国体制的土崩瓦解,各地陷入极度的混乱和无序之中,日耳曼民族迅速地基督教化以及封建化,这迫使日耳曼统治者(查理大帝)不得不屈从于教会,教会势力开始渗人政治领域。对内,教会负责起管理和救济工作;当蛮族来袭的时候,教会又承担起对外交涉的职能。

中世纪欧洲的各个王国都是由日耳曼人建立的,虽然文化上显然缺乏古罗马时 代的权谋和智慧,社会等级制度分明,但推翻了腐朽的西罗马帝国,日耳曼人给西欧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欧洲经济一飞冲天,成长速度非其他地区所能比拟,文化上欧洲大陆的启蒙主义是对古典文明的回归,英美的自由主义传统是真正的日耳曼蛮族传统和基督教思想的结合。

2.中世纪德意志诸侯割据局面的形成和原因

(一)局面的形成。公元843年,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分别形成了西部的法兰西、中部的意大利和东部的德意志。虽然名义上有一个德国,但直到1871年俾斯麦完成统一止,德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影响了德意志民族的形成和德国经济的发展,使德国长期处于落后装填。查理曼帝国分裂后的东部被称为东法兰克王国。962年萨克森王朝奥托一世(936-973年)进入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涂油加冕为皇帝,是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开始。为了实现从罗马统治基督教世界的理想,德国皇帝经常入侵意大利,干涉罗马教廷事务,同教皇正面冲突,从而分散统治德国的力量,最终受制于德国各大诸侯,腓特烈二世(1211-1250年)统治时期确立了德国的割据分裂装填。1356年,查理四世(1347-1378年)颁布《黄金诏书》,规定皇帝由七大选侯选举产生,标志着德国分裂割据的合法化,标志着诸侯对皇帝和中央集权的胜利。

(二)原因。中世纪德国长期处于割据分裂状态的原因主要有:(1)德国未能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集权(2)世俗诸侯势力强大,并竭力阻挠统一(3)教会势力和外国列强竭力阻挠德国统一(4)德国的分裂也与德国缺乏一个实现统一的核心力量和强大的与之相适应的阶级基础相关。

3.美国革命的进程及其政治和社会成就

18世纪中叶,随着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增强,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英法七年战争后,英国加强了对北美殖民地的剥削和压迫。以波士顿倾茶事件为标志,北美殖民地和英国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终于爆发了北美的独立战争。

1775年4月18日,莱克星顿的民兵首先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开始了北美争取独立的进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这成了北美人民争取独立的伟大旗帜,它支持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和主权在民的思想,否定封建等级制和专制统治,否定了英国对殖民地统治的合理性。但此时北美人民的力量还未完全发挥出来,在战争开始的最初两年中,大陆军屡屡受挫。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北美人民利用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采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英军的力量被逐渐消耗。1777年,美军在萨拉托加取得大捷,不仅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而且为美国争取国际援助提供了有利条件。法国于1778年参加美国一方对英国作战,而后西班牙、荷兰又加入美国一方,而普鲁士、俄国、丹麦、瑞典和奥地利也组成武装中立同盟,抵制英国对中立国的侵犯,从而使得英国完全陷入孤立。1781年10月,最后一支英军在约克镇投降,独立战争结束。1783 年9月,英美两国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美国为弱小国家战胜强敌、赢得独立树立了光辉榜样。

1777年美国通过了《邦联条例》,是美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宪法。这部宪法给予了各州很大的独立性,各州享有征税、征兵和发行纸币的权利,中央不设元首,只设一个诸州委员会,管理日常事务。这严重妨碍了国内贸易,不利于国内秩序,而且时常受到印第安人的侵袭。因而在谢斯起义后,美国充分看到了邦联政府的弊端,于1787年通过了《邦联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和联邦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利,并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将国家职权分别授予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规定了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文官政府控制军权等原则,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这使得美国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国家,保证了独立的成果。

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它的胜利,给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殖民地民族解放战争树立了范例。独立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同时又铲除了殖民地时期封建残余的长子继承法、续嗣限定法和代役税,契约奴制也基本上被废除,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

2015四川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亚述帝国

两河流域北部以亚述城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0世纪,埃及新王国的势力日趋衰落,亚述经过两个多世纪连续不断的征服战争,建立起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将两河流域南部和埃及这两大文明中心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成为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帝国。公元前626年,巴比伦尼亚宣告独立,由亚述派去驻守巴比伦尼亚的那波帕拉沙尔自立为王,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并与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人结成同盟,于公元前612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

2.希波战争

公元前5世纪古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而引起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米利都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波斯以雅典曾援助米利都起义为由,渡海侵入希腊。主要的战斗发生于公元前490年和前480-前479年的两次波斯大军入侵期间,但波斯都遭到失败。直到公元前449年希波双方缔结和约。希波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使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力共存之势,影响深远。

3.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该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因法律条文刻在十二铜表上,故名。法典规定,维护私有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权益,保护私有财产,严惩破坏私有权者。《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再任意解释法律。该法典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

4.文艺复兴

14-17世纪欧洲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运动。这场文化运动是从复兴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开始的,因而被称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以后逐渐扩大到西欧各国,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中期。文艺复兴运动不是古典文化艺术的简单复兴,而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萌芽,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古典文化作为反封建反教会的武器,吸收其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并加以改造,从而创造出为自己利益服务的新文化。文艺复兴运动为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也为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奠定了基础。

5.《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在原有的封建制度崩溃之时,因并未带来革命预期的结果,而致使执政者与民众间的矛盾公开化,社会动荡愈演愈烈。与19世纪一些思想家、哲学家——从斯塔埃尔夫人到基内不同,托克维尔不是凭空“思考”法国革命,而是扎扎实实地依靠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他阅读、利用了前人从未接触过的大量档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册、赋税簿籍、地方与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间的通信、三级会议记录和1789年的陈情书。根据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体描绘旧制度下的土地、财产、教会、三级会议、中央与地方行政、农民生活、贵族地位、第三等级状况等,并阐发自己的论点。

6.年鉴学派

20世纪西方史学界的重要学派。1929年,法国史学家马可·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创办《经济和社会史年鉴》(1946年,刊物更名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反对传统史学,主张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代表人物有第一代史学家费弗尔和布洛赫、第二代史学家布罗代尔。年鉴学派提出的理论、方法及史学编纂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7.两伊战争

1980-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大规模战争。1980年9月,伊拉克向伊朗发动突然进攻。两伊战争爆发。1981年9月以后,伊朗不断发动反攻,收复大部失地。1982年7月以后,伊朗攻入伊拉克境内,战争主要在两国边境地区进行。1988年8月9最终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停战。两伊战争双方人员物质损失惨重;阿拉伯世界严重分裂。

8.《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美国学者萨缪尔?亨廷顿的代表作。书中提出了颇具争议的“文明冲突论”,作者认为文明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冲突的主导形式,冷战后的世界是一个多极、多文明的世界,未来世界秩序的重建必须以文明为基础。文化和文明是国际关系中的关键变量、国际事务中国家行为的重要基础,也是国际冲突的首要原因。文明冲突论的提出打开了一扇国际政治研究的文明视角,有助于理解21世纪的国际政治。文明冲突论是继20世纪40年代遏制理论之后的另一最富争议的国际关系理论。

二、简答题

1.介绍《汉谟拉比法典》中自由民等级的情况

《汉谟拉比法典》展示了古巴比伦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生活情景,至今仍是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史的基本文献。

(1)古巴比伦社会存在着等级制度。

从法典可以看出,居民明显分为三个等级:阿维鲁、穆什根努和奴隶。阿维鲁是全权的自由民,其上层是少数王族、高级官吏、高级祭司和大商人等统治阶级。穆什根努是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奴隶处于社会最低层。三个等级的人的法律地位完全不同。从经济上说,前两个等级的情况更复杂,阿维鲁中有奴隶主,也有非奴隶主,穆什根努中同样也有这两种情况,二者的区别在于穆什根努是依附于王室的人,包括部分小生产者,至于奴隶则完全是奴隶主的财产。

(2)法典的阶级性。

汉漠拉比法典是一部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①它严格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法典规定,拐带奴隶、窝藏逃亡奴隶者要处死;奴隶否认其主人,要割去耳朵等等。②它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 私有财产权。法典本身证明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阶级政权的实质。

(3)奴隶制的发展和自由民的分化。

法典中说到宫廷奴隶(王室奴隶)、穆什根努的奴隶和公民私人的奴隶。当时除王室占有大量奴隶外,私人占有的奴隶也比以前增多,且奴隶是可以买卖的私产,法典甚至规定了奴隶的价格。奴隶最初是战俘,也有从外国买来的,还有不少是债务奴隶。奴隶劳动不仅用在王室和神庙经济中,在农业、手工业、家内及公共工程中都有使用。奴隶制的发展必然引起自由民的进一步分化,阿维鲁和穆什根努中的少数变成了奴隶主,多数生活日益恶化,只能借贷。当时高利贷十分盛行,法典还规定了利率。法典规定,贷谷利率为33%,贷银利率为20%。但借债要有人质,这样就出现了债务奴隶。不使用王室财产抵债,而只许以自己买得的田产抵债,以保护王室利益。

2.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的成因和举措

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和传播,沉重的打击了天主教会。为挽回败局,罗马天主教会猖狂的反扑,最重要的是成立耶稣会和召开特兰托会议。

(一)创建耶稣会。16世纪前期天主教会反宗教改革运中,以西班牙贵族军官罗耀拉为首建立的打击新教组织。他网络了西班牙贵族为其成员,耶稣会仿照军队形式组成,强调绝对服从,宗旨是重振罗马教会,重振教皇的权威,并且扩大天主教的影响,耶稣会员开展了积极的活动,到亚,非,美传教,修建教堂,创建学校,在欧洲不穿僧衣,与俗人交往,深入社会各阶层活动,为达目的不惜采用暗杀手段,目标是欧洲新教君主,也有少数会员到中国活动,南德为天主教恢复了大片地区,在反宗教改革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召开特兰托会议。1545年—1563年间天主教在意大利特兰托举行的宗教会议。历时十八年之久,时断时续。目的是反对宗教改革运动,维护天主教的地位。为打击破坏新教活动而组成的耶稣会,在会上活动频繁,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议通过的主要决议有:重申天主教会的垄断地位,宣布所有新教徒为异端;天主教会的教条和仪式是不可更改的天条,必须严格遵守;教皇是教会的最高权威,位于所有宗教会议之上;初次开列“禁书目录”,禁止教徒阅读;创办神学院,加强对神甫严格正规的培训等。

3.近代早期欧洲殖民者对西非的影响

从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后半期的奴隶贸易,是西方殖民者掠夺西非的主要手段。欧美殖民主义者劫掠贩卖非洲黑人的罪恶贸易。最早出现于15世纪中叶。1501年,第一船非洲黑人奴隶从西非运至加勒比海西班牙殖民地圣多明各岛的奴隶种植园。从此,横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兴盛,葡、西、荷、意、英、法、普等西方国家相继卷入。到17世纪中叶,奴隶贸易的范围集中在大西洋东西两岸,一般称为大西洋奴隶贸易。贩奴船先从欧洲满载枪支、布匹、甜酒和糖等廉价物品,航行到非洲,换取奴隶,然后把非洲黑奴运往美洲,以高价卖给种植园主或矿山主,换取当地的烟草、甘蔗和棉花等原料,运回欧洲,史称“三角贸易”。奴隶贩子从中可以获得数百倍的利润。19世纪下半期奴隶贸易才逐渐衰落。奴隶贸易严重摧残了非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西方国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最野蛮的殖民活动。

4.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和特点

(一)1936年11月25日,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讨论和通过了新宪法。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新宪法的制定,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二)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主要特点是:(1)限制以致取消党内民主。(2)强化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绝对控制,以苏共中央取代中央政府职能。(3)总书记个人专权政治模式的建立。权力向苏共的最高领袖个人手中集中,使总书记变成全党的最高领袖和国家的首脑。

(三)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特点是:(1)管理方式上的中央绝对的集中统一的管理。最高管理机构是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设各部门的总管理局,以下是各加盟共和国专业部门和各行业的企业。(2)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下达严格的指令性计划。中央部门事无巨细的规定企业的年度计划、季度计划甚至月度计划,对于中央的计划,企业必须执行。与执行令计划的特点相关联和相适应,行政命令手段成为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主要管理方法。

三、论述题

1.论罗马帝国的衰亡和蛮族入侵的关系

奴隶制社会后期,罗马人建立了横跨欧亚的罗马帝国,把居住在罗马帝国北方 的外族部落称为“蛮族”。日耳曼蛮族是一个广义的民族概念,长期以来都是罗马帝国的雇佣兵。

1世纪至3世纪,各日耳曼人部落开始结成联盟,这时的罗马帝国已从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顶峰衰落下来,各地不断发生奴隶和农民起义,使得垂死的罗马帝国更加摇摇欲坠。在罗马帝国后期哥特人曾经多次洗劫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城,日耳曼人的分支汪达尔人在455年彻底洗劫了罗马城,此后罗马帝国名存实亡,皇帝只不过是日耳曼蛮族的傀儡。作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兰克人,也乘这个大动荡的机会,侵入罗马帝国境内,建立了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正在瓦解过程中的氏族制度同原罗马帝国境内日益发展的封建因素相结合,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匈奴人的入侵和日耳曼雇佣军的叛乱最终导致罗马帝国灭亡。随着罗马帝国体制的土崩瓦解,各地陷入极度的混乱和无序之中,日耳曼民族迅速地基督教化以及封建化,这迫使日耳曼统治者(查理大帝)不得不屈从于教会,教会势力开始渗人政治领域。对内,教会负责起管理和救济工作;当蛮族来袭的时候,教会又承担起对外交涉的职能。

中世纪欧洲的各个王国都是由日耳曼人建立的,虽然文化上显然缺乏古罗马时 代的权谋和智慧,社会等级制度分明,但推翻了腐朽的西罗马帝国,日耳曼人给西欧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欧洲经济一飞冲天,成长速度非其他地区所能比拟,文化上欧洲大陆的启蒙主义是对古典文明的回归,英美的自由主义传统是真正的日耳曼蛮族传统和基督教思想的结合。

2.中世纪德意志诸侯割据局面的形成和原因

(一)局面的形成。公元843年,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分别形成了西部的法兰西、中部的意大利和东部的德意志。虽然名义上有一个德国,但直到1871年俾斯麦完成统一止,德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影响了德意志民族的形成和德国经济的发展,使德国长期处于落后装填。查理曼帝国分裂后的东部被称为东法兰克王国。962年萨克森王朝奥托一世(936-973年)进入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涂油加冕为皇帝,是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开始。为了实现从罗马统治基督教世界的理想,德国皇帝经常入侵意大利,干涉罗马教廷事务,同教皇正面冲突,从而分散统治德国的力量,最终受制于德国各大诸侯,腓特烈二世(1211-1250年)统治时期确立了德国的割据分裂装填。1356年,查理四世(1347-1378年)颁布《黄金诏书》,规定皇帝由七大选侯选举产生,标志着德国分裂割据的合法化,标志着诸侯对皇帝和中央集权的胜利。

(二)原因。中世纪德国长期处于割据分裂状态的原因主要有:(1)德国未能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集权(2)世俗诸侯势力强大,并竭力阻挠统一(3)教会势力和外国列强竭力阻挠德国统一(4)德国的分裂也与德国缺乏一个实现统一的核心力量和强大的与之相适应的阶级基础相关。

3.美国革命的进程及其政治和社会成就

18世纪中叶,随着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增强,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英法七年战争后,英国加强了对北美殖民地的剥削和压迫。以波士顿倾茶事件为标志,北美殖民地和英国之间的矛盾迅速激

化,终于爆发了北美的独立战争。

1775年4月18日,莱克星顿的民兵首先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开始了北美争取独立的进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这成了北美人民争取独立的伟大旗帜,它支持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和主权在民的思想,否定封建等级制和专制统治,否定了英国对殖民地统治的合理性。但此时北美人民的力量还未完全发挥出来,在战争开始的最初两年中,大陆军屡屡受挫。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北美人民利用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采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英军的力量被逐渐消耗。1777年,美军在萨拉托加取得大捷,不仅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而且为美国争取国际援助提供了有利条件。法国于1778年参加美国一方对英国作战,而后西班牙、荷兰又加入美国一方,而普鲁士、俄国、丹麦、瑞典和奥地利也组成武装中立同盟,抵制英国对中立国的侵犯,从而使得英国完全陷入孤立。1781年10月,最后一支英军在约克镇投降,独立战争结束。1783 年9月,英美两国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美国为弱小国家战胜强敌、赢得独立树立了光辉榜样。

1777年美国通过了《邦联条例》,是美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宪法。这部宪法给予了各州很大的独立性,各州享有征税、征兵和发行纸币的权利,中央不设元首,只设一个诸州委员会,管理日常事务。这严重妨碍了国内贸易,不利于国内秩序,而且时常受到印第安人的侵袭。因而在谢斯起义后,美国充分看到了邦联政府的弊端,于1787年通过了《邦联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和联邦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利,并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将国家职权分别授予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规定了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文官政府控制军权等原则,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这使得美国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国家,保证了独立的成果。

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它的胜利,给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殖民地民族解放战争树立了范例。独立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同时又铲除了殖民地时期封建残余的长子继承法、续嗣限定法和代役税,契约奴制也基本上被废除,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转载请注明:2015四川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世纪_公元前_法典(2015四川大学 张大伟)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