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社会观察 招改进行时,新传院期待怎样的人才

考研网课在哪看 gong2022 浏览 查看评论


??今年,国内新闻传播学院的招生政策出现了一系列调整。

5月15日,多家媒体报道,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从2020年起取消本科招生。

8月6日,中国传媒大学宣布艺术类学硕、专硕的科目三、四分别改为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专硕初试中增加“材料评议”环节。

8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宣布2021级新闻与传播专业全日制专硕仅招收推免生源,统考仅招收非全日制生源。

9月16日,南京大学宣布暂停2021级新闻与传播专业全日制专硕招生。

……

今年5月份以来,北京三校先后改变招生政策,南大也宣布暂时停招全日制专硕,为什么今年多校的新传院都开始了改革?改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以及更让学生们好奇的问题或许是——新传学院的改革究竟是为了培养出怎样的新闻传播人才?

“转向”的考研生

李渔(化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本科生,预备报考中传全日制MFA广播电视专硕。在新传发布招改消息时,她正一边准备12月份的中传考研,一边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在外实习。不过在此之前,她已从考研辅导机构的赵老师那里听到了小道消息。

“小道消息发在考研群里之后,我们很早就已经讨论起来了。”

中传考研生担忧考试方案改变

让她宽慰的是,MFA专硕的学制从三年改成了两年,她认为“时间才是真正的资源”,少上一年可以更早就业;而且”小船好掉头”,她本来就因为在实习和考研之间辗转,没能全身心投入到复习之中,正好有机会从头再来。她觉得,投入了更多时间精力成本的人可能会遭受更强烈的丧失感。

虽然不知道改革的原因,但她最直接的感受是“还是会有不公平”。“原本的考试方案中笔试、面试各占50%,其中笔试就是考试成绩。但现在考试成绩只占80%,还有20%要看你的综合材料,包括你的大学成绩、实践内容、实习作品等等。好处是本专业的同学容易过初试,因为有实践经历,比较吃香,但对外专业跨考的同学来说非常不公平,因为他们没有作品,没有我们专业相关的实践经历,包括实习。”李渔说。

相比之下,人大的招生改革更具冲击性的地方在于,只招收推免生意味着考研生完全失去了考全日制专硕的机会,“转向”成了必选项。要么转考非全日制,要么转考

学硕,又或者换学校。

据某一头部考研辅导平台负责人粗略统计,人大考生分流到北大、北师大这两所学校较多。“憋着一口气的考生可能会选择去考北大、清华,利用自己在备考人大过程中的知识板块匹配度到更好的学校去。”该负责人说。

不过,上海财经大学2017级新闻专业的帆帆(化名)不打算换学校,她坚定要考人大,这来源于高中时她就对人大的人文氛围抱有憧憬,考人大对她来说更像“是一个情怀,是为了完成高中时的梦想”。剩下的问题就是考非全日制还是学硕?她最终决定由专硕转为学硕,“学硕与专硕的参考书目大致相同,只是偏重的方向不同,转学硕是较为稳妥的转考办法。”张帆说,虽然仍然对不确定性有担忧,但她也在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招考计划。

帆帆参加的辅导班里,老师转发人大招改通知引起考生担忧

至于作为考研人如何看待国内几家领先高校新闻学科学制的改革,帆帆觉得,需要把清华、中传、人大这三个案例放在一起来看,北京地区只是率先作出调整的。“事实上,目前许多新闻从业者的大学专业并非是新闻,但他们依然能够成功在这个行业中立足,所以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新闻专业出身可能并不是必须满足的条件。而许多新传专业的人毕业后也未必会从事新传行业。这样的结构性矛盾势必需要一定的改革,减少教育资源浪费。”她说。

“早有风声”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本科生小涵(化名)在人大发布招改消息之前就参加了夏令营并获得了优秀营员的名额。据她回忆,人大今年的夏令营优秀营员明显增多了,往年只有二十名,今年有三十名。

小涵觉得,人大招生改革并非意味着人才选拔标准的改变,直接的感受来源于今年夏令营的体验,考试题目和往年没有太大差异。“面试是线上面试,题目是自己抽的,我抽到的题目一个是有关于新闻价值,另一个则有关于互联网新思维。没有很偏很怪,还是很常规和平稳的。”

全日制招生规模的缩减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对非全人才的反歧视号召有关。今年3月初,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知,再一次强调各地各高校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其中包括严禁设置性别、民族等歧视性条件和院校、培养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限制性条件。

而专硕仅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并非人大首创,清华早先就已经实施了此种方案。在2019年10月份清华新闻传播学院发布的最新招生简章中,学硕都是全日制,专硕为南加州大学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全日制数据传播双硕士项目和非全日制两种。

清华《简章》中实务课前标注了“非全日制”

而中传在正式发布招改通告的三天前,召开了研究生教育会议,推出覆盖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设置等诸多方面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中国传媒大学有关负责人就研究生教育改革答记者问时也说明,此次改革方案的快速推出“并非神来之笔,更不是速成之果”,而是伏脉千里之后的厚积薄发。[1]

事实上,中传的教育改革从前年就开始了。2018下半年至2019年6月份是改革的第一阶段,中传初步规范了招生的自命题制度和导师评聘制;本次新教育改革方案则是第二阶段的成果,三大重点分别是强化考试对优质生源的筛选作用;改善考生人文功底浅、写作能力差的积弊;破除“唯分数论”,加强对考生基本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考察,这也就是设置主题写作、人文社科基础和材料评议的由来。

而这正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号召的结果。7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大会中,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9月22日,国家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546号建议的答复》中也表示要破除“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2]

所以,这并非是只有新传专业踏足的教改之旅,而是所有学科的研究生教育都处在改革进行时。例如11月初,中央美术学院也通过研究生教育改革会议强调培养人文学科的复合型人才。[3]《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改革有关键领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除了学生要面对改革,导师也要迎接新的挑战。导师制改革探索打破导师身份“终身制”,建立导师招生资格年审和动态调整制度,对导师的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传电视与新闻学院的刘坚老师也证实,改革不仅影响学生,实际上老师也受影响。它对老师的实践能力要求高了,以后的教学方向也更加注重培养专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于专硕导师来说,以后专硕学生会有专硕导师、学术导师和业内导师——比如业内资深记者——三个人组成导师组来带。它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之外,中传也将响应国家号召,将进一步区分学硕与专硕之间的培养路径,与国际接轨。刘坚老师说,“这种改革其实是很多老师一直向学校反映的,就是把专硕学硕区分度拉开。尤其对于老师,不能再教采访自己却没采访过,教新闻写作自己没写过稿子,教导演,自己却没做片子。”

“为何转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方面,新传招改是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大潮下激起的一朵涟漪;另一方面,新传学科内部也积攒了许多长日未决的问题,暗潮汹涌。

在今年上半年,针对清华教改现象,杜骏飞、叶铁桥、胡泳、潘忠党、张力奋几位新传界大咖教授进行了一场圆桌会谈。会谈中,杜骏飞教授认为,“现在进入一个弥漫传播的时代,新闻包括传媒,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空气般的存在。”新闻传播学固然可以为当今社会提供珍贵的观察视角,但也正由于其“弥散”的学科特质,相较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具有长远的研究传统与发展脉络,显得缺乏特别明确的学科基础和方法论根基,更容易陷入“无学”的争论之中。

更不要说新闻学自上世纪创立起便不断遭遇“术”与“学”的论争,新闻实践者更倾向于把新闻当作一种“术”,突出其在社会改造方面的功能性,而非“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近代以来,国内的新闻业受西方新闻业思想影响,与作为我国新闻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交融,形成我国独特的新闻格局。作为应用型学科,国内新闻传播学也更侧重于培养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专业新闻工作者。

“新闻无学”的争议不绝于耳,而业界和学界也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认为,如今的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在学术界对‘新闻是否有学’仍有不同看法。另一方面,由于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极强,新闻理论与‘采写编评’实操不完全是一回事,因此造成业界对新闻传播学教育多有隔膜。‘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说法未必有道理,但也确反映了新闻传播学教育所面临的真实处境。”

张力奋教授认为,新闻人为新闻和真相而存在,新传学院要培养记者,培养学生对新闻的承诺,提高基本素质。胡泳教授认为,掌握统计、编程等技术,熟悉媒体商业运营等媒体业务,有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同时广泛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是新传教育的方向。杜骏飞教授认为,不应沉迷于技术,文理融合,包括新闻的专业化、新媒体化、数据化、智能化,这些都是各种时髦,关键在于培养“全人”……[4]

新闻传播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学术教育与专业教育并存。而大学中的新闻传播专业如何定位?往何处去?要培养哪种人才?改革便是探索这些重要问题的可能答案。

“改革仍在进行时……”

不过,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改革本身,也可能造成问题。

上文提到的头部新传考研辅导平台负责人认为,虽然改革存在合理性,但真正反馈到学生身上,则存在“一刀切”的问题。“中国传媒大学初试考两门专业课,那两门专业课现在把哲学、艺术、文学什么的都包括在内了;而中国人民大学把专硕的名额全都给了推免的学生,客观上来说也不是那么公平。一些二三本的同学想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但这个政策无形当中就已经阻断了很多人进入顶尖高校的机会。”

他做了很多年北京高校的新传考研培训工作,明显感觉到高校研招的政策正在收紧,而且高校现在都在改革。“当然他们本校有一个执行逻辑,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从我们具体的考研生的角度,非常客观地说,确实对他们的个人利益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而且仅招收推免生的做法虽然能帮助学校优化生源,但在无形之中可能会形成一个高校推免的“优先团”,固化某些高校之间特定的“小圈子”。

以及,今年改革了,明年会怎么样?

该负责人从考生的利益出发表示担忧,“人大作为头部学校具有引导性,以后是不是大家都会把更多的名额放给推免,考的话更多倾向于非全日制?”这样虽然可以起到优化生源、促进非全日制学历的社会认可度等作用,但是“它会损害接下来三到四年考生的利益,这是最少的一个预估。”

而且这种影响也体现在当下,不只是北京。北京三个头部学校的改革因为其影响力,在其他院校的考研生中也制造了恐惧。

目前就读于南大金陵学院、预备报考南大新传的王硕听到消息后“很担心”。他加入了十来个考研群,人大招改这一“爆炸性的新闻”出来的当天下午两点多,就在群里引起了轩然大波。他觉得北京三校先后的改革展现出的是对新传考研生的各种不友好,“有的人说,考研的人不如保研的人,更多机会都留给了保研的人;有的人会在无奈中带有愤怒,说‘游着游着,岸没了’这种话,语调非常悲哀、无奈。”

“首先我不希望原来考人大的学生过来考南大,这样就增大了我的压力。假如报考人大的有一千多人,那么这一千多人将分散到哪些学校,会带来哪些压力?而且从一个学新闻的人的角度来看,我很好奇改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会不会影响到新传考研的一个大环境,以及未来会不会有新的动作。”他说。

在学硕与专硕、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改革当下,想要进一步深造读研的学生们究竟应当何去何从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研招组副组长胡翼青老师从学校的考量出发,认为新传其实在招收专硕和学硕时更主要的驱动力来自于学生本身,而并非是学校主动干预,学校只是为两类不同的人提供他们需要的知识体系。“没有人不适合读研,但关键问题是他对于学术有没有兴趣和激情。这种激情和热爱,以及问题意识,实际上是围绕着今天媒介发展的大潮来运作和展开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的就是对媒体现象、媒体文化、围绕着媒体的社会关系的高度敏感,这是优秀的新传硕士研究生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胡老师说。

“业界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新媒体的技术一日千里,对所有的领域都在进行媒介化的改造。教育,尤其是新传的教育,肯定是被媒介化得最厉害的。所以我们只能不断地调整自己,去应对新的变化,这也是这些年来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困境。”

“培养方案永远在路上。”胡老师不无感慨地说。

参考资料:

[1]http://www.cuc.edu.cn/news/2020/0807/c5994a172338/page.htm

[2]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xwb/202009/t20200910_486921

[3]https://new.qq.com/rain/a/20201112A000QS00

[4]杜骏飞,胡泳,潘忠党,叶铁桥,张力奋.清华“教改”与新闻学院的未来[J].新闻大学,2020(07):33-50+122-123.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教育课题小组,倪宁,蔡雯.媒介融合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基于18所国内新闻传播院系的调研报告[J].国际新闻界,2014,36(04):123-134.

张志安.从新闻传播到公共传播——关于新闻传播教育范式转型的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03):77-84+131.

转载请注明:社会观察 招改进行时,新传院期待怎样的人才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